![新聞資訊](/Websites/chuanyue/Uploads/Picture/2021-07-22/60f93a12e8317.jpg)
-
DeepSeek預測:未來10年這些專業可能消失! 2025-02-11
-
全了!31地2025政府工作報告教育要點速覽 2025-02-10
-
教育部:嚴肅處理人籍分離、空掛學籍等問題 2025-02-09
近日,全國31個省(區、市)已陸續發布2025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
支持福建福耀科技大學開辦招生、支持1萬名未就業普通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困難家庭子女考上大學最高補助1萬元、布局急需學科專業、人才資金提高到10億元、加強對“雙一流”建設激勵保障……
聚焦新一年的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圍繞“雙一流”、新大學建設、學科專業調整,各地政府工作報告還說了啥?將開展哪些重要工作?一起來看——
山東:加快空天信息大學籌建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深入實施一流學科建設“811”項目,支持山東大學等駐魯部屬高校高質量發展,推動山東農業大學等省屬高校突破國家一流學科,支持山東中醫藥大學等特色發展。
推進優質本科擴容。完善新型研究型大學支持機制,加快空天信息大學籌建,吸引全球高水平理工類大學合作辦學。
實施好省域現代職業教育新模式試點。建立職務科技成果單列制度,允許橫向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完善人才培育集聚、評價激勵機制,讓各類人才扎根齊魯、盡展才華、實現價值。
內蒙古:支持整合資源設立職業本科
高等教育要加大一流學科建設力度,繼續支持內蒙古大學“雙一流”建設,聚焦乳業、稀土、能源等領域推動建設高等研究院。
職業教育要同區域發展相協調、產業布局相銜接,建好建強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
支持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呼和浩特職業技術學院、興安職業技術學院整合資源設立職業本科。
寧夏:人才資金提高到10億元
制定教育強區實施意見。實施基礎教育擴優提質工程,優化城鄉教育資源配置,改善農村寄宿制學校和城鎮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新增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學位7200個,力爭普通高中升學率達到73%以上。
扎實抓好“新高考”綜合改革工作,啟動建設寧夏國家教育考試命題基地。
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新建10個以上現代產業學院,力爭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升格本科。
優化高等教育專業設置,改善辦學條件,確保寧夏大學“雙一流”建設學科通過國家驗收。健全完善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辦好民辦教育、老年教育。
出臺發展新質生產力實施方案,加快培育智能算力、人工智能、新型儲能、綠色氫能、綠色環保、生物制造、量子科技、低空經濟、生命健康等新興和未來產業,大力支持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賽道發展。
著力強化人才支撐,人才資金提高到10億元,賦予科研機構、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培育引進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和高技能人才。
湖南:深入實施職業教育“楚怡”行動和“雙高”計劃
著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建立與人口發展相適應的教育資源配置和轉換機制,實施大湘西地區基礎教育擴優提質幫扶行動,建設鄉鎮標準化寄宿制學校300所。
鞏固深化“雙減”成果。加強特殊教育和專門教育學校建設。
深入開展“雙一流”建設,擴大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供給,完善省市聯動支持高校發展責任體系。促進縣城普通高中發展提升。
深入實施職業教育“楚怡”行動和“雙高”計劃。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引導規范民辦教育發展。
優化創新人才體系。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實施支撐主導產業學科建設和產業急需緊缺學科專業發展計劃,推動湖南高等研究院建設,深入推進“湘智興湘”行動,布局一批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打造大學生留湘來湘創新創業高地,吸引集聚海內外優秀人才。
落實“兩個70%”激勵政策,深化科研經費“包干制”等改革,賦予科學家更大自主權。
建設年輕人友好省份,強化職稱評定、公共服務等保障,讓湖湘大地成為各類人才創新的沃土。
湖北:辦好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主動應對人口的變化大勢與流動趨勢,動態調整優化基礎教育布局,支持每個鄉鎮至少辦好1所優質初中、每個縣至少辦好1所優質高中、每個市州辦好1所特殊教育學校。
堅持需求牽引、市場導向,重構職業教育供給體系和能力,為解決當前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為經濟轉型升級和民生服務保障提供更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撐。
完善高等教育院校布局與學科設置動態優化調整機制,加大一流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支持力度,辦好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加快推動全省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重慶:實施職業教育本科促進計劃和新一輪“雙高計劃”
緊扣構建“416”科技創新布局,統籌推動教育強市、西部創新高地和人才中心建設。
促進優質教育提標擴面。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持續鞏固“雙減”成果,規范義務教育階段招生辦學行為,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和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動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辦好綜合高中,力爭基礎教育發展共同體覆蓋率達到85%。
實施職業教育本科促進計劃和新一輪“雙高計劃”,打造市域產教聯合體。
深化“雙一流”建設,健全學科專業設置調整機制,加快建設教育部重慶高等研究院、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
深化教育改革,引導規范民辦教育發展,辦好特殊教育,發展數字教育,加快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四川:加強對“雙一流”建設激勵保障
加快推動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服務保障國家實驗室高質量運行,建好用好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和制造業創新中心。
規劃布局第二批天府實驗室,完成137家省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建設“飛(機)發(動機)融合創新聯合體”等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
爭取在川布局高等研究院、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支持在川高校開展重大科技攻關和基礎研究。
推進新高考“首考”平穩實施。深化“校園餐”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對從孩子“口中奪食”的行為零容忍。
優化教育科技人才聯動機制,持續實施高等教育辦學條件改善工程,加強對“雙一流”建設激勵保障。抓住新一輪國家“雙高”計劃機遇,以優質高職院校為基礎設置公辦本科層次職業技術大學。
以科技創新需求為牽引優化調整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規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建立人工智能通識課程體系,加強創新能力培養。
打造“留學中國·學在天府”品牌,鼓勵國外高水平理工類大學來川合作辦學。加大人才培養、引進力度,讓更多科學家、企業家、卓越工程師、高技能工匠、鄉村振興人才等八方英才近悅遠來、創新創業、大顯身手。
上海:加快布局急需學科專業
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打造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完成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創建,持續鞏固“雙減”成果、提升課堂教學水平。
完善高校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加快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完善重點產業人才住企培養、職業教育產教聯合體等育人新機制,建設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
全面深化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建強戰略人才力量體系,加快建設各類吸引集聚人才平臺,深入實施白玉蘭人才、東方英才等重大人才計劃,進一步打響“海聚英才”賽會品牌,大力匯聚全球戰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持續打造高品質人才生態,健全保障科研人員專心科研制度,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優化學術環境,實施全球杰出人才優享服務,推進人才全周期服務“一件事”改革,加快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營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發展環境。
甘肅:困難家庭子女考上大學最高補助1萬元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高標準建設國家級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實施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深化集團化辦學、城鄉共同體建設和學區化治理,推進“市縣結合”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實施城鎮公辦幼兒園擴容工程,新增主城區園位1萬個。加強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辦好“少而精”的中職學校。
開展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群眾。
繼續支持1萬名未就業普通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城鎮新增就業30萬人。
繼續對困難家庭子女普通高校入學給予資助,錄取到本科院校的一次性補助1萬元、??圃盒5囊淮涡匝a助8000元。
陜西:高質量推進“雙高計劃”
強化高質量教育支撐。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建立健全就業招生聯動機制,調整優化學科布局和專業設置,扎實推進優質本科擴容。
加強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和大學科技園建設。
高質量推進“雙高計劃”,打造一批省級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
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實施好創新人才攀登計劃,支持企業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技術經理人、創新創業人才,建設20個引智示范基地。
鼓勵科研人員與生產一線對接,積極推廣“校招共用”模式,加強“科學家+工程師”隊伍建設,全面推行“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制度。
健全人才評價激勵機制,探索聘期評價、長周期評價等制度,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松綁。
推動高水平科技創新。聚焦中央科技委下達的西安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目標,細化年度任務,發揮西部科技創新港帶動作用,不斷提升秦創原能級,推進大科學裝置、全國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健全“沿途下蛋”就地轉化機制,全省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2件。
天津:推進天津醫科大學新校區建設
推進“大思政課”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深入實施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完善集團化辦學、城鄉結對幫扶等優質均衡發展推進機制,建立學齡人口學位預測預警機制,促進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11所,新增學位1.62萬個。
加快實施高職“雙高計劃”和中職“雙優計劃”。
鞏固提升“雙一流”高校建設成果,加快市屬高校應用型轉型,推動新工科、新文科、新農科、新醫科、新藝科發展,推進天津醫科大學新校區建設。加強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
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協同高校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
完善職業院校與產業園區聯動、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適配等機制,打造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新高地。
完善人才培育、發現、流動、服務機制,推動“海河英才”行動計劃提質升級,健全入職、入住、入戶、入學等保障機制,加快引育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吸引更多高校畢業生和留學回國人員在津就業創業。
河北:推動省屬骨干大學與京津高校深度對接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實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支持計劃,促進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強化殘疾人等就業困難人員幫扶,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打造“15分鐘就業服務圈”,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城鎮新增就業86萬人。
提高公共服務質效。實施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教師隊伍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新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169所,創建省級特色高中30所,打造一批產教融合新型載體,創建燕趙名師工作室62個。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推動省屬骨干大學與京津高校深度對接,加快京津冀醫聯體建設,力促一批京津養老項目布局河北。
山西:確保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兩個只增不減”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實施教育強省建設十大工程,確保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兩個只增不減”。
完成高等教育“百億工程”任務,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分類實施高校改革,布局急需學科專業,理工農醫類學科專業占比達到55%。
啟動新一輪職業教育“雙高計劃”。
確保中高考綜合改革順利實施。新建改擴建一批寄宿制中小學校。提高公辦幼兒園占比和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引導規范民辦教育發展。
弘揚教育家精神,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施30項省科技重大專項和150項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支持懷柔實驗室山西研究院開展“4+1”國家科技攻關。
新建2個省實驗室、2個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布局3個能源技術科創走廊、3個科技產業融合創新基地。
黑龍江:推進邊境城市新建職業教育院校
提升邊境地區城鎮化質量,加強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基礎教育資助力度,推進邊境城市新建職業教育院校,做好新時代興邊富民工作。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建立與人口變化相適應的教育資源布局結構,推動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落實好“雙減”政策,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加強素質教育。
打造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新模式。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發展,加快“雙一流”建設。培育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推進教育數字化,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應用與實踐。
西藏:動態調整高校學科專業結構
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實施教育強區建設規劃綱要。健全基礎教育資源統籌調配機制,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優化西藏班布局、提升辦學水平。加快建設西藏完全中學(四川天府)。
塑造產教融合新形態,提升職業學校關鍵辦學能力。動態調整高校學科專業結構,推動科研協同創新。
鞏固拓展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深入實施“育引用留”工程和“珠峰英才”計劃,大力引進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新增高技能人才2300人。
完善財政科技投入增長和管理機制,引導和撬動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穩步推進規上工業企業無研發機構和無研發活動“雙清零”,今年自治區財政科技投入再翻一番。
青海:啟動建設青海理工學院二期青海職業技術大學新校區
實施教育強省戰略。完善立德樹人機制,打造特色“大思政課”。
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建設省級示范性普通高中,實施三江源民族中學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加快建設果洛海東中學,玉樹河湟中學年內實現招生,健全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范圍。統籌“雙減”和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推動高考綜合改革平穩落地。
實施高等教育優質本科擴容工程和教學質量攀高行動,完善青海大學“雙一流”建設支持機制,啟動建設青海理工學院二期、青海職業技術大學新校區等重點項目,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
健全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在50%以上的縣建立“教聯體”。深化學生心理健康促進行動,有效防范、專項治理校園欺凌,讓廣大學生更加健康陽光。
貴州:實現理工科專業及在校學生人數占比“兩個提升”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推動建立10個省級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全面完成省屬高職院校管理體制改革。
深入實施理工科強化行動,聚焦“六大產業基地”“富礦精開”“東數西算”等重點領域,大力實施普通高校學科專業調整優化改革行動,加快布局急需學科專業,推進省外高水平大學“組團式”幫扶我省學科建設,實現理工科專業及在校學生人數占比“兩個提升”。
持續推進高校“雙一流”建設。支持安順學院更名建設貴州文化旅游學院。
實施大力提高教師水平專項行動,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強化教育教學全過程管理,優化教師評價考核,加快提高教育教學能力。
云南:辦好西南聯合研究生院和云南高等研究院
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開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四通行動”。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建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
持續鞏固“雙減”成果,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建強基礎教育“三級三類”教師人才隊伍,落實“小學期”制度。推動高考綜合改革平穩落地。
抓好省部共建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試點任務。
支持“雙一流”建設,扎實推進優質本科擴容,調整優化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高校學科設置、與人口變化相適應的高校布局。辦好西南聯合研究生院和云南高等研究院。
廣西: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范圍
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范圍,實施“縣中振興計劃”,扎實推進優質本科擴容,提升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開展新一輪高職學校“雙高”、中職學校“雙優”建設。
落實國家獎助學金擴面提標政策。發展繼續教育、特殊教育、社區教育。引導規范民辦教育發展。持續推進教育穩邊固邊示范帶建設。加強校園安全管理。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切實減輕教師非教育教學負擔,加強教師待遇保障。
實施創新融合行動。支持企業牽頭建設創新平臺和實施產業類科技項目。新組建自治區實驗室3家、綜合領域類技術創新中心5家。建立健全中試基地體系。啟動新一輪科技“尖鋒”行動,實施100個以上關鍵技術攻關項目。
福建:支持閩江學院更名閩江大學 福建福耀科技大學開辦招生
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強化協調聯動,暢通良性循環,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以教育筑牢創新之基,關注各學段學齡人口依次達峰影響,優化教育布局結構。
促進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95%以上;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支持福州、廈門、泉州爭創全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穩步擴大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實現一級達標高中縣級全覆蓋。
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探索產教協同育人新模式。
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加快“雙一流”和新型研究型、一流應用型高校建設,推動優質本科擴容,優化學科專業布局。
支持閩江學院更名閩江大學、福建福耀科技大學開辦招生、黎明職業大學等高職院校升格本科。
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健全“五育并舉”育人體系,持續鞏固“雙減”成果,實現全面發展。
辦好體育傳統特色學校,開齊開足體育課,讓孩子們跑起來,長得壯壯的,練得棒棒的。
以科技提升創新之效,優化基礎研究和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深入推行“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新模式,實施10個以上省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引導金融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8%以上。
以人才激活創新之源,深入實施特級后備人才項目、“閩江學者”獎勵計劃等,健全特聘專家團、顧問科學家等模式。完善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全鏈條體制機制,支持打造福廈人才集聚平臺,探索建設青年發展型省份,推動省級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辦好第三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第二屆全國職工數字化應用技術技能大賽決賽等,讓有本事的人在福建有更多機會、更大舞臺。
江蘇:努力建設新型研究型大學
打造高質量教育體系。實施高等教育筑峰引領行動,加大“雙一流”和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力度,努力建設新型研究型大學,加強一流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推進優質本科擴容,布局新質生產力急需學科專業,強化基礎研究主力軍和創新策源地作用。
實施職業教育融合促進行動,培養更多具備創新能力的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實施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促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繼續擴大普通高中資源供給,為江蘇學子的未來創造更加廣闊的空間,為創新發展蓄勢聚能。
加快建設高水平科技強省。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省域實現機制,組織實施年度省科技重大專項、前沿技術研發項目和基礎研究重點項目,布局建設一批創新聯合體。
持續加強蘇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工業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支持紫金山、太湖、鐘山、云龍湖實驗室承擔更多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打造全國重點實驗室方陣,推進數據智能驅動材料綜合研究設施、原子極限微制造實驗設施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預研。
江西:籌建江西高等研究院
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深入實施基礎教育擴優提質工程,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
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推動高校專業譜系對接產業圖譜,開展“雙一流”建設攻堅,籌建江西高等研究院。
深化職業教育技工教育改革,新增專業布點數60%以上服務于省域重點產業緊缺崗位,打造一批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
深入實施科技興贛六大行動,力爭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突破2%、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3.3件、發明專利產業化率42%。
力爭新增國家實驗室研究基地或網絡成員1家、全國重點實驗室2家,有序推進省實驗室建設,提升省重點實驗室質效。
深入推進“贛鄱英才”“贛鄱俊才”計劃,實施產業人才政策“一市一品”行動,深化青年發展型省份建設,完善校企、院企科研人員“雙聘”機制,支持規模以上企業引聘“科技副總”,深化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探索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保障科技人員八成以上工作時間用于科研學術活動。
安徽:加快發展新工科
提升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能力。實施高峰學科對標晉級、“雙一流”學科培育行動,推進特色高校、特色學科專業建設,穩步擴大優質本科教育。
加快省屬高校內涵式發展。深化高校學科專業結構改革,加快發展新工科。提升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能力,推動安徽高等研究院實體化運行。
系統推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建設省級現代產業學院50個。
建立適應人口變化的基礎教育資源統籌調配機制,優化城鄉學校布局。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增加普通高中學位供給,促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培育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推動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
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推進合肥濱湖科學城實體化改革,建立省市聯動的支持政策體系和工作運行機制,高標準建設未來大科學城,提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五大研究院、江淮前沿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能級。
全力推進三大科創引領高地建設,加快建設量子科技和產業中心,建成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支持天都實驗室牽頭發起國際月球科研站大科學工程。
建設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生物育種、安全人工智能、應用超導等省實驗室和產業創新研究院。
北京:推進市屬高校一校一策分類提升
立足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著力建設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支持在京高校高質量發展,推進市屬高校一校一策分類提升,吸引國外高水平理工農醫類大學合作辦學,促進良鄉大學城、沙河高教園、重點大學園區的校產城融合發展。開展職業教育本科試點,加強職業院校建設。
著力提升義務教育發展質量,增加中小學學位2萬個,統籌推進“雙減”和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強化學生、教師體質健康和心理健康建設,打造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筑牢首都人才競爭優勢。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集聚戰略科學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人才。實施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培養支持專項,升級優秀國際博士后引進計劃,推動各類政策和項目向青年傾斜。
浙江:強力推進教育強省、科技強省、人才強省建設
做深做實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發展的文章。強力推進教育強省、科技強省、人才強省建設,深入實施“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雙一流196”工程和高?;A設施提質工程,統籌高能級科創平臺打造、高水平大學建設、高層次人才引育,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深化與高校、新型研發機構合作,共同建設科創平臺,一體配置資源要素,協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概念驗證和中試平臺建設,加強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推動創新要素充分涌流、創新活力充分激發,全年研發投入強度達3.3%左右,實施重大科技項目400個以上,新引進頂尖人才40名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20萬人。
提升教育事業發展水平。優化學前教育資源配置,開展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做深做實縣域“教共體”,實施普通高中擴容增量計劃,深入推進山區海島“縣中崛起”,進一步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提檔升級中小學校食堂800家。新增公辦普通高中新生學位2萬個。為持有居住證的農民工隨遷子女100%提供義務教育公辦學位。
河南:加快河南電子科技大學(籌)、鄭州航空航天大學(籌)建設
加快建設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一流大學鄭州研究院,建成國家超算互聯網核心節點工程。
推動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雙一流”建設提質晉位、第二梯隊創建實現突破,加快河南電子科技大學(籌)、鄭州航空航天大學(籌)等基礎設施建設。
支持省醫學科學院、中原醫學科學城、生物醫藥產業集群融合發展,聯動建設省中醫藥科學院、省預防醫學科學院,加快中原細胞和基因治療等特色專業園區建設。
開展中原農谷建設新一輪三年行動。支持中原農谷與崖州灣國家實驗室深度合作,支持嵩山、神農等實驗室成為國家實驗室基地,支持隧道掘進裝備等領域創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力爭高能物理研究中心大科學裝置納入國家規劃。
廣東:支持籌辦大灣區大學
深入實施基礎教育提質工程,鞏固學前教育“5085”攻堅成果,新增義務教育學位40萬個,擴大普通高中公辦學位供給,推動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
深入推進職業教育培優工程,建設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
實施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深化高?!半p一流”建設,推進優質本科擴容,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
建設大灣區國際教育示范區,支持籌辦大灣區大學,鼓勵境外高水平理工類大學來粵合作辦學。
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入實施十年“卓粵”計劃,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投入機制,持續將1/3以上的省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投向基礎研究。
推進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健全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南沙科學城等聯動發展機制,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建共管共享。
海南:優化調整高校8%左右學科專業
提升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度。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構建更加開放的引才機制,建設人才薈萃之島、技術創新之島。
推進教育強省建設,新增基礎教育公辦學位4萬個、普通高中學位5000個,納入集團化管理的公辦中小學達50%以上,基本完成鄉村小規模學校和小學教學點撤并,實施縣域高中振興工程和薄弱學校提升工程,義務教育專任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比例提升至78%。
繼續支持海南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學科、支持海南醫科大學深化改革和高質量發展,全面開工建設海南師范大學桂林洋校區規劃項目,推動海南警察學院獲批、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升職業本科,優化調整高校8%左右學科專業。
推動職業學校辦學基礎設施條件和師資隊伍建設“雙達標”。
提升創新發展能級,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打造多層級科技創新體系。加大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支持崖州灣國家實驗室承接國家重大專項任務,推動海洋領域國家實驗室海南基地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
完成“技能自貿港”三年行動,大力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年度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10萬人次以上、新增技能人才8萬人以上。
吉林:支持省屬高校建設“雙一流”大學
強化教育人才支撐,實施高等教育“百億工程”“辦學條件改善工程”,打造一批高水平應用型學科,超前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急需的學科專業。
統籌穩崗擴崗、技能培訓、創業帶動、靈活就業等措施,城鎮新增就業21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70萬人,高校畢業生留吉超過15萬人。
深化義務教育“優質校+薄弱校、新建?!奔瘓F化辦學,擴大優質高中招生規模,推進職業本科教育提質發展,支持省屬高校建設“雙一流”大學。
建設全國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試點省。編制《青年發展友好型省份建設規劃》,完善青年就業創業、權益維護等政策體系。
遼寧:力爭10個學科穩定在世界一流水平
堅持創新驅動,加快建設科技強省。一體推進教育強省、科技強省、人才強省建設,積極爭創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加快實現動力變革、動能轉換。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快推進高?!半p一流”建設,力爭10個學科穩定在世界一流水平。推進優質本科擴容,加快高校學科設置調整。高標準建設遼寧高等研究院,強化大學科技園建設。
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
深入實施“興遼英才計劃”“百萬學子留遼來遼”行動,持續引育優秀人才和創新團隊。
弘揚科學家精神、勞模精神,完善產業工人技能培訓體系,加大復合型技能人才培養力度,培養造就大國工匠、卓越工程師。
新疆:加快新疆大學、石河子大學“雙一流”建設
大力實施科技興疆戰略。深化“四方合作”和科技援疆機制,高質量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創新驅動發展試驗區、烏昌石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支持上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爭創國家高新區。
強化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打造面向中亞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深化科技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改革,推動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轉化與產業化應用。
推進教育強區建設。推動優質本科擴容,加快新疆大學、石河子大學“雙一流”建設,培育自治區特色優勢產業相關新興學科,布局理工類急需緊缺學科專業,提升高校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能力。
支持南疆職業教育發展,推動優質高職教育資源下沉縣(市),促進產教融合發展。
實施自治區“銀齡講學計劃”。建設區域人才高地。充分用好人才發展基金,加強創新型人才培養,統籌抓好整建制人才引進,打造支撐新疆現代化建設的高素質專業化人才隊伍。
加快布局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研究制定自治區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政策措施,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
![注川越微信公眾號](http://m.yikoo.com.cn/Websites/chuanyue/Uploads/Picture/2019-05-25/5ce8e6c2727f8.png)
【關注川越微信公眾號,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