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
四川:"校園餐"常態長效治理 鼓勵聘用家長從事食堂工作 2025-01-25
-
擴大研究生培養規模是為了延緩就業嗎? 2025-01-22
-
多所“雙一流”高校發力醫學 2025-01-21
找準著力點強壯本科教育
2019-03-10 | 文章來源: | 分享到:
2018年6月,教育部召開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隨著“新時代高教40條”、“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等政策文件的出臺,圍繞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各地各校紛紛拿出真招實招高招,整個高教戰線呈現出大力建設本科教育的良好局面。
當前,建設一流本科教育的著力點在哪里?如何強壯本科教育,提升本科高校的辦學質量?兩會期間,來自高教戰線的代表委員就此展開熱議。
專業建設為一流人才培養夯實基礎
專業建設好了,人才培養的“四梁八柱”就立起來了。但當前,我國不少高校的專業設置明顯滯后于新技術新產業發展需求,“新的東西不會教、教的東西過時了”,跨專業復合型人才難求。
“學科和專業結構失調,課程設置不合理是突出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說,首先是很多本科專業設置和國家的經濟發展脫節,專業設置比例失調,而適應科學發展的新興學科、邊緣學科比較薄弱,復合型、應用型學科少;其次,部分專業劃分過細,存在專業口徑過窄,專業大量重復設置等。而在課程設置上,基礎課、專業課和通識性課程的比例不夠優化,導致學校的培養成效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存在偏差,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力不足以承擔相關工作。
怎樣優化專業設置?“必須緊緊圍繞國家戰略需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成長成才需求,加快專業現代化建設。”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認為,一方面,要加快戰略新興領域和未來尖端領域專業建設;同時壓縮專業規模,推進傳統專業改造升級,重點發展優勢專業、交叉復合專業;另一方面,要注意強化專業內涵,構建“結構合理、布局科學、特色鮮明、優勢凸顯”的本科專業體系。
她介紹,近年來,山東大學積極推進專業現代化建設并取得顯著成效。2018年,學校申請增設網絡空間安全、人工智能等6個新工科專業,創建了全球能源互聯網等16個新工科特色創新實驗班。同時加強對傳統工科專業新的改造與整合。例如,將材料類6個傳統專業整合為材料科學與工程一個專業,機械類停招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車輛工程和工業設計3個本科專業,申請新增智能機械制造專業。
對接新時代新需求,天津大學堅持以“新工科”建設為牽引,打造一流本科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建立學科專業優化和大類招生選拔兩個機制,打破培養過程中的學科壁壘,轉變‘學科導向’的單一專業設置模式、培養模式,主動布局和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人才。”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李家俊說。
課程教學改革提升本科教育質量
課堂是人才培養主陣地,然而在不少高校,課堂上學生睡覺、打游戲、玩手機現象并不鮮見;課堂紀律松散、課堂教學質量不高等問題突出。怎樣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怎樣讓學生主動地“坐到前排來、把頭抬起來、提出問題來”?
“互聯網時代每個人獲取知識點的渠道都很多,速度很快,搜索能力也都很強,但人與人的差別最終是深度思考的差別,能不能深度思考,有沒有培養出學生深度思考的能力是人才培養的重心。”全國政協委員、四川大學校長李言榮說。
對此,四川大學以“教室革命”為突破口來推動本科教學改革。這幾年,學校投入近3個億,實現了全校80%、400多個教室改造,著力打造了智慧教室、互聯網教室、案例教學教室等5類教室,全部實現25人以下的小班教學,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實現師生點對點、面對面、互動式教學,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物理空間的改造很快,但更重要的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整個本科教育的水平。”李言榮認為,對理、工、農、醫學科比較齊全的綜合性大學來說,一方面要思考如何把多學科交叉的知識傳遞給學生;另一方面就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技術開展深度學習教育。這可能是未來大學、尤其是中國大學的發展方向。
在全國政協委員、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看來,教學改革的同時,課程改革也要跟上。“過去我們一直沿用蘇聯學科的劃分方式,分為數理化工農醫等;在改革開放40年中也逐漸加入了最新的文化和科技成果,但是并沒有本質的革新。社會需求是高度交叉不斷變化融合的,我們教給學生的東西要更寬一點,而且要在課程中以變的方式教他們。”嚴純華說。
“嚴”字當頭擠出人才培養的水分
2018年華中科技大學數名本科生轉為專科生畢業的新聞引發社會關注。針對大學生中存在的懶學、怠學甚至逃學現象,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全國高校本科工作會議上指出,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合理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擴大課程的可選擇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
“嚴在地大,是我們學校著力打造的一流本科品牌。”王焰新表示,“嚴”字當頭不僅針對學生,也面向教師,展現的是對師生真切的愛,這種愛不是溺愛,是嚴管厚愛。
王焰新介紹,“嚴”字當頭,即對學生嚴把培養關、過程關、出口關;對教師則強調嚴正師德師風、嚴把學術要求、嚴實育人使命。
“嚴把培養關,就是深入實施教學科研相融合、跨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創新創業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三融合’培養模式,用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嚴把過程關,就是通過制定課程考核紀律和學術規范等辦法,讓學生誠實守信、敬畏科學。嚴把出口關,全面取消‘清考’,讓學生不再好混,同時建設學習支持中心,實施學業救濟制度,解除學生學習上的后顧之憂。”王焰新說,教師方面,一是強調嚴正師德師風,深入開展向全國最美教師殷鴻福、全國優秀教師李德威學習行動。二是嚴把學術要求,制定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實行“師德問題一票否決”。三是嚴實育人使命,堅持把承擔本科教學任務作為教授聘任基本條件,增加“教學型”副教授高聘指標,設立教學獎和教學新秀獎,讓教師不但要對學生嚴管,而且要對學生厚愛。
“只有持續深化改革,尤其是深化教師評價制度改革,讓潛心育人的好老師嘗到甜頭、讓忽視教育教學的老師嘗到苦頭,一流本科才有盼頭。”王焰新說。
當前,建設一流本科教育的著力點在哪里?如何強壯本科教育,提升本科高校的辦學質量?兩會期間,來自高教戰線的代表委員就此展開熱議。
專業建設為一流人才培養夯實基礎
專業建設好了,人才培養的“四梁八柱”就立起來了。但當前,我國不少高校的專業設置明顯滯后于新技術新產業發展需求,“新的東西不會教、教的東西過時了”,跨專業復合型人才難求。
“學科和專業結構失調,課程設置不合理是突出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說,首先是很多本科專業設置和國家的經濟發展脫節,專業設置比例失調,而適應科學發展的新興學科、邊緣學科比較薄弱,復合型、應用型學科少;其次,部分專業劃分過細,存在專業口徑過窄,專業大量重復設置等。而在課程設置上,基礎課、專業課和通識性課程的比例不夠優化,導致學校的培養成效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存在偏差,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力不足以承擔相關工作。
怎樣優化專業設置?“必須緊緊圍繞國家戰略需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成長成才需求,加快專業現代化建設。”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認為,一方面,要加快戰略新興領域和未來尖端領域專業建設;同時壓縮專業規模,推進傳統專業改造升級,重點發展優勢專業、交叉復合專業;另一方面,要注意強化專業內涵,構建“結構合理、布局科學、特色鮮明、優勢凸顯”的本科專業體系。
她介紹,近年來,山東大學積極推進專業現代化建設并取得顯著成效。2018年,學校申請增設網絡空間安全、人工智能等6個新工科專業,創建了全球能源互聯網等16個新工科特色創新實驗班。同時加強對傳統工科專業新的改造與整合。例如,將材料類6個傳統專業整合為材料科學與工程一個專業,機械類停招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車輛工程和工業設計3個本科專業,申請新增智能機械制造專業。
對接新時代新需求,天津大學堅持以“新工科”建設為牽引,打造一流本科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建立學科專業優化和大類招生選拔兩個機制,打破培養過程中的學科壁壘,轉變‘學科導向’的單一專業設置模式、培養模式,主動布局和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人才。”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李家俊說。
課程教學改革提升本科教育質量
課堂是人才培養主陣地,然而在不少高校,課堂上學生睡覺、打游戲、玩手機現象并不鮮見;課堂紀律松散、課堂教學質量不高等問題突出。怎樣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怎樣讓學生主動地“坐到前排來、把頭抬起來、提出問題來”?
“互聯網時代每個人獲取知識點的渠道都很多,速度很快,搜索能力也都很強,但人與人的差別最終是深度思考的差別,能不能深度思考,有沒有培養出學生深度思考的能力是人才培養的重心。”全國政協委員、四川大學校長李言榮說。
對此,四川大學以“教室革命”為突破口來推動本科教學改革。這幾年,學校投入近3個億,實現了全校80%、400多個教室改造,著力打造了智慧教室、互聯網教室、案例教學教室等5類教室,全部實現25人以下的小班教學,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實現師生點對點、面對面、互動式教學,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物理空間的改造很快,但更重要的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整個本科教育的水平。”李言榮認為,對理、工、農、醫學科比較齊全的綜合性大學來說,一方面要思考如何把多學科交叉的知識傳遞給學生;另一方面就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技術開展深度學習教育。這可能是未來大學、尤其是中國大學的發展方向。
在全國政協委員、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看來,教學改革的同時,課程改革也要跟上。“過去我們一直沿用蘇聯學科的劃分方式,分為數理化工農醫等;在改革開放40年中也逐漸加入了最新的文化和科技成果,但是并沒有本質的革新。社會需求是高度交叉不斷變化融合的,我們教給學生的東西要更寬一點,而且要在課程中以變的方式教他們。”嚴純華說。
“嚴”字當頭擠出人才培養的水分
2018年華中科技大學數名本科生轉為專科生畢業的新聞引發社會關注。針對大學生中存在的懶學、怠學甚至逃學現象,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全國高校本科工作會議上指出,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合理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擴大課程的可選擇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
“嚴在地大,是我們學校著力打造的一流本科品牌。”王焰新表示,“嚴”字當頭不僅針對學生,也面向教師,展現的是對師生真切的愛,這種愛不是溺愛,是嚴管厚愛。
王焰新介紹,“嚴”字當頭,即對學生嚴把培養關、過程關、出口關;對教師則強調嚴正師德師風、嚴把學術要求、嚴實育人使命。
“嚴把培養關,就是深入實施教學科研相融合、跨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創新創業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三融合’培養模式,用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嚴把過程關,就是通過制定課程考核紀律和學術規范等辦法,讓學生誠實守信、敬畏科學。嚴把出口關,全面取消‘清考’,讓學生不再好混,同時建設學習支持中心,實施學業救濟制度,解除學生學習上的后顧之憂。”王焰新說,教師方面,一是強調嚴正師德師風,深入開展向全國最美教師殷鴻福、全國優秀教師李德威學習行動。二是嚴把學術要求,制定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實行“師德問題一票否決”。三是嚴實育人使命,堅持把承擔本科教學任務作為教授聘任基本條件,增加“教學型”副教授高聘指標,設立教學獎和教學新秀獎,讓教師不但要對學生嚴管,而且要對學生厚愛。
“只有持續深化改革,尤其是深化教師評價制度改革,讓潛心育人的好老師嘗到甜頭、讓忽視教育教學的老師嘗到苦頭,一流本科才有盼頭。”王焰新說。
【關注川越微信公眾號,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