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Websites/chuanyue/Uploads/Picture/2021-07-22/60f93a12e8317.jpg)
熱門文章
-
教育部:嚴查人籍分離、空掛學籍等問題 2025-02-07
-
四川:"校園餐"常態長效治理 鼓勵聘用家長從事食堂工作 2025-01-25
-
擴大研究生培養規模是為了延緩就業嗎? 2025-01-22
教育政策 建設住宿制學校
2019-03-14 | 文章來源: | 分享到:
我省“底部攻堅”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
來源:四川省教育廳
我省高度重視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緊緊圍繞“補短板、促公平、提質量”,先后出臺《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通知》等文件,按照“以城帶鄉、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均衡發展”工作思路,通過健全“三大機制”、突出“四個抓手”、實施“四大項目”,堅持底部攻堅,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
一、健全“三大機制”,夯實“兩類學校”發展基礎
(一)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2016年起,全面統一城鄉義務教育“三免一補”政策,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撥款標準達到小學每生每年不低于600元、初中不低于800元標準。對寄宿制學校按照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標準增加公用經費補助,對農村地區不足100人的學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經費,并繼續對高海拔地區義務教育學校補助取暖費,切實保障學校正常運轉。
(二)建立兩類學校標準化建設推進機制。先后出臺《四川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基本標準》等系列政策標準,基本實現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標準、教職工編制標準、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基本裝備配置標準“四統一”。2018年,進一步明確兩類學校辦學的底線標準:對于小規模學校,原則上生均校舍建筑面積不低于7.85平方米;生均圖書冊數不低于25冊;每名學科教師配備1臺計算機;功能室和教學儀器設施滿足教育教學需要。對于寄宿制學校,原則上生均學生宿舍建筑面積小學不低于5平方米、初中不低于5.5平方米,食堂(伙房)生均建筑面積1—1.2平方米;寄宿學生每人1個床位;有開水供應和淋浴設施;有開展團隊活動必需的場地與條件,確保廁位夠用、干凈衛生。要求各市(州)、縣(區、市)進一步加大對城鄉義務教育經費的統籌力度,逐校摸清底數,對照標準,倒排時間,加快建設進度,確保到2020年兩類學校辦學條件達到基本辦學標準。
(三)健全“扶弱保底”投入保障機制。統籌推進“全面改薄” “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劃”“大小涼山彝區教育扶貧提升工程”“農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工程”等系列保基本、兜網底、補短板的教育重大建設項目,將貧困地區、民族地區農村學校作為重點,進一步縮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辦學條件的差距。截至2018年底,全省“全面改薄”累計投入資金277.27億元,累計開工建設校舍面積1254.48萬平方米,校舍竣工面積1196.97萬平方米,累計完成設施設備采購金額15.2億元。另外,省財政從2016年起每年安排專項資金5000萬元,用于全省脫貧攻堅“四大片區”改善每鄉標準中心校和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
二、突出“四個抓手”,全面激發教師隊伍活力
(一)抓政策,強化農村學校師資配置。先后出臺《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的通知》《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實施辦法(2015—2020年)》等政策,對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進行全面部署和規劃。針對農村學校教師“招不進、留不住、教不好”的難題,出臺《關于開展免費師范生培養工作的實施意見》,每年為119個艱苦邊遠地區縣(市、區)的農村學校免費定向培養緊缺學科教師,重點為鄉村學校培養一專多能教師。2018年,招錄公費師范生近3600名,安置公費師范生2000名,招聘特崗教師3917名,首批招募“銀齡講學”到崗63人。增加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編制,成都市率先對在校生300名及以下的小規模學校按照生師比與班師比相結合的方式核定編制,并明確具體的班師比標準。
(二)抓改革,促進城鄉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出臺《關于推進縣(市、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實施意見》,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競聘、學區一體化管理、集團化辦學、學校聯盟、名校辦分校、對口支援、鄉鎮中心學校教師走教等多種形式開展校長教師交流輪崗,重點引導優秀校長和骨干教師向農村學校、鄉村小規模學校和薄弱學校流動。與此同時,大力探索校長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努力理順并推動落實縣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管理教師的職能職責,促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將中小學教師到鄉村學校、薄弱學校任教1年以上的經歷作為申報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和特級教師的必要條件。切實落實教師職稱評聘向鄉村學校教師傾斜政策,并優先滿足小規模學校需要,保障鄉村教師職稱即評即聘。
(三)抓培訓,提升農村教師隊伍專業水平。完善“省、市、縣、校”四級培訓體系,要求市、縣級人民政府把農村教師培訓納入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保障培訓需要。健全農村教師校長專業發展支持服務體系,加強縣級教師發展中心能力建設,推動農村教師區域研修與校本研修常態化。改革教師培訓經費及招投標管理模式,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教師培訓,提升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近5年,國家和省級投入經費7.6億元,培訓中小學教師和校長74萬人次,教師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得到極大提高。
(四)抓待遇,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全面落實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確保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并按時足額發放。農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惠及全省88個“四大片區”貧困縣近8萬名農村教師,最低補助標準為每人每月400元,所需經費由省、市、縣三級財政共同承擔,省財政按每人每月220元給予定額補助,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通過增加績效工資總量和發放鄉村教師生活補助等方式提高鄉村教師待遇。
三、實施“四大項目”,全域推進優質教育共享
(一)全面實施“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農村教學點實現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組織召開全省教育信息化推動鄉村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現場培訓會,堅持把推動教育信息化作為解決省域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難題、推進鄉村義務教育振興的重要抓手,高質量推進全省教育均衡發展。截至目前,全省9298個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學點)已實現設備配備、資源配送和教學應用“三到位”,確保全省教學點2.5萬余個班級、3萬余名教師、53萬余名學生共享優質數字教育資源。
(二)建設“四川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促進教育信息化資源共享。將四川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作為全省公益性網絡教育平臺推送優質教育資源。截至目前,為全省所有市(州)、縣(市、區)教育管理部門和2萬多所中小學設置了管理賬戶,有超過13萬個教學班實現多媒體設備配備,并通過設備接收四川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推送的優質教育資源。
(三)實施“遠程教育信息化項目”,初步建立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結對幫扶機制。大力推廣“優質學校帶薄弱學校、優秀教師帶普通教師”模式,利用遠程教育手段,通過“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將優質教育資源通過遠程直播、錄播、植入等方式,定點輸送到貧困地區、偏遠山區、民族地區。目前,民族自治地方有51個縣(市)使用成都七中、成都七中育才、成都實驗小學等學校的優質教育資源。廣元、自貢等市通過建設信息化“專遞課堂”,在優質校和中心校建設錄播室,以同步直播方式將城鎮優質師資和優質課堂,共享給薄弱學校和村小教學點。從2016年起,啟動實施省內對口幫扶藏區彝區貧困縣工作,內地1000所學校結對幫扶藏區1000所學校;在彝區13個縣(區)開展全方位對口幫扶工作。
(四)組建教育發展聯盟,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橫向交流。強化鄉鎮中心學校統籌、輻射和指導作用,積極培育和扶持鄉村小規模學校聯盟建設,推進鄉村小規模學校一體化辦學、協同式發展和綜合性考評。廣元市在全國率先發起“農村小微學校聯盟”,甘肅、青海、貴州等9省(市)256所農村小規模學校加入聯盟,聯盟學校通過問題共研、資源共享、模式共建等方式,探索出農村微型學校發展新途徑,促進學校自主、多樣、特色發展。
來源:四川省教育廳
我省高度重視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緊緊圍繞“補短板、促公平、提質量”,先后出臺《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通知》等文件,按照“以城帶鄉、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均衡發展”工作思路,通過健全“三大機制”、突出“四個抓手”、實施“四大項目”,堅持底部攻堅,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
一、健全“三大機制”,夯實“兩類學校”發展基礎
(一)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2016年起,全面統一城鄉義務教育“三免一補”政策,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撥款標準達到小學每生每年不低于600元、初中不低于800元標準。對寄宿制學校按照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標準增加公用經費補助,對農村地區不足100人的學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經費,并繼續對高海拔地區義務教育學校補助取暖費,切實保障學校正常運轉。
(二)建立兩類學校標準化建設推進機制。先后出臺《四川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基本標準》等系列政策標準,基本實現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標準、教職工編制標準、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基本裝備配置標準“四統一”。2018年,進一步明確兩類學校辦學的底線標準:對于小規模學校,原則上生均校舍建筑面積不低于7.85平方米;生均圖書冊數不低于25冊;每名學科教師配備1臺計算機;功能室和教學儀器設施滿足教育教學需要。對于寄宿制學校,原則上生均學生宿舍建筑面積小學不低于5平方米、初中不低于5.5平方米,食堂(伙房)生均建筑面積1—1.2平方米;寄宿學生每人1個床位;有開水供應和淋浴設施;有開展團隊活動必需的場地與條件,確保廁位夠用、干凈衛生。要求各市(州)、縣(區、市)進一步加大對城鄉義務教育經費的統籌力度,逐校摸清底數,對照標準,倒排時間,加快建設進度,確保到2020年兩類學校辦學條件達到基本辦學標準。
(三)健全“扶弱保底”投入保障機制。統籌推進“全面改薄” “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劃”“大小涼山彝區教育扶貧提升工程”“農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工程”等系列保基本、兜網底、補短板的教育重大建設項目,將貧困地區、民族地區農村學校作為重點,進一步縮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辦學條件的差距。截至2018年底,全省“全面改薄”累計投入資金277.27億元,累計開工建設校舍面積1254.48萬平方米,校舍竣工面積1196.97萬平方米,累計完成設施設備采購金額15.2億元。另外,省財政從2016年起每年安排專項資金5000萬元,用于全省脫貧攻堅“四大片區”改善每鄉標準中心校和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
二、突出“四個抓手”,全面激發教師隊伍活力
(一)抓政策,強化農村學校師資配置。先后出臺《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的通知》《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實施辦法(2015—2020年)》等政策,對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進行全面部署和規劃。針對農村學校教師“招不進、留不住、教不好”的難題,出臺《關于開展免費師范生培養工作的實施意見》,每年為119個艱苦邊遠地區縣(市、區)的農村學校免費定向培養緊缺學科教師,重點為鄉村學校培養一專多能教師。2018年,招錄公費師范生近3600名,安置公費師范生2000名,招聘特崗教師3917名,首批招募“銀齡講學”到崗63人。增加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編制,成都市率先對在校生300名及以下的小規模學校按照生師比與班師比相結合的方式核定編制,并明確具體的班師比標準。
(二)抓改革,促進城鄉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出臺《關于推進縣(市、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實施意見》,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競聘、學區一體化管理、集團化辦學、學校聯盟、名校辦分校、對口支援、鄉鎮中心學校教師走教等多種形式開展校長教師交流輪崗,重點引導優秀校長和骨干教師向農村學校、鄉村小規模學校和薄弱學校流動。與此同時,大力探索校長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努力理順并推動落實縣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管理教師的職能職責,促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將中小學教師到鄉村學校、薄弱學校任教1年以上的經歷作為申報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和特級教師的必要條件。切實落實教師職稱評聘向鄉村學校教師傾斜政策,并優先滿足小規模學校需要,保障鄉村教師職稱即評即聘。
(三)抓培訓,提升農村教師隊伍專業水平。完善“省、市、縣、校”四級培訓體系,要求市、縣級人民政府把農村教師培訓納入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保障培訓需要。健全農村教師校長專業發展支持服務體系,加強縣級教師發展中心能力建設,推動農村教師區域研修與校本研修常態化。改革教師培訓經費及招投標管理模式,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教師培訓,提升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近5年,國家和省級投入經費7.6億元,培訓中小學教師和校長74萬人次,教師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得到極大提高。
(四)抓待遇,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全面落實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確保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并按時足額發放。農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惠及全省88個“四大片區”貧困縣近8萬名農村教師,最低補助標準為每人每月400元,所需經費由省、市、縣三級財政共同承擔,省財政按每人每月220元給予定額補助,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通過增加績效工資總量和發放鄉村教師生活補助等方式提高鄉村教師待遇。
三、實施“四大項目”,全域推進優質教育共享
(一)全面實施“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農村教學點實現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組織召開全省教育信息化推動鄉村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現場培訓會,堅持把推動教育信息化作為解決省域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難題、推進鄉村義務教育振興的重要抓手,高質量推進全省教育均衡發展。截至目前,全省9298個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學點)已實現設備配備、資源配送和教學應用“三到位”,確保全省教學點2.5萬余個班級、3萬余名教師、53萬余名學生共享優質數字教育資源。
(二)建設“四川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促進教育信息化資源共享。將四川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作為全省公益性網絡教育平臺推送優質教育資源。截至目前,為全省所有市(州)、縣(市、區)教育管理部門和2萬多所中小學設置了管理賬戶,有超過13萬個教學班實現多媒體設備配備,并通過設備接收四川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推送的優質教育資源。
(三)實施“遠程教育信息化項目”,初步建立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結對幫扶機制。大力推廣“優質學校帶薄弱學校、優秀教師帶普通教師”模式,利用遠程教育手段,通過“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將優質教育資源通過遠程直播、錄播、植入等方式,定點輸送到貧困地區、偏遠山區、民族地區。目前,民族自治地方有51個縣(市)使用成都七中、成都七中育才、成都實驗小學等學校的優質教育資源。廣元、自貢等市通過建設信息化“專遞課堂”,在優質校和中心校建設錄播室,以同步直播方式將城鎮優質師資和優質課堂,共享給薄弱學校和村小教學點。從2016年起,啟動實施省內對口幫扶藏區彝區貧困縣工作,內地1000所學校結對幫扶藏區1000所學校;在彝區13個縣(區)開展全方位對口幫扶工作。
(四)組建教育發展聯盟,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橫向交流。強化鄉鎮中心學校統籌、輻射和指導作用,積極培育和扶持鄉村小規模學校聯盟建設,推進鄉村小規模學校一體化辦學、協同式發展和綜合性考評。廣元市在全國率先發起“農村小微學校聯盟”,甘肅、青海、貴州等9省(市)256所農村小規模學校加入聯盟,聯盟學校通過問題共研、資源共享、模式共建等方式,探索出農村微型學校發展新途徑,促進學校自主、多樣、特色發展。
![注川越微信公眾號](http://m.yikoo.com.cn/Websites/chuanyue/Uploads/Picture/2019-05-25/5ce8e6c2727f8.png)
【關注川越微信公眾號,了解更多】